道雖邇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。武進,在從創(chuàng)業(yè)為主的“蘇南模式”向創(chuàng)新為主的“新蘇南模式”躍升過程中,離不開擁有實干精神的奮斗者。系列報道《致敬奮斗者》,今天帶您認識新華昌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生產副經理趙從亮。20多年來,他帶領團隊畫出了高質量發(fā)展的“技術曲線”,有力支撐了企業(yè)生產過程的自動化、信息化和綠色化變革。 在新華昌集裝箱智能化工廠涂裝生產線上找到趙從亮時,他正在指導現場生產。下午3點的生產車間悶熱、不通風,走完一條生產線往往需要一個多小時,而這已經是趙從亮今天第5次進車間查看工序、生產進度。 2011年,新華昌年產8萬個集裝箱,因為生產中需要大量油漆,隨之帶來了大量有機廢氣的排放。經測算,企業(yè)1年有機廢氣排放量約為1500噸。如何將污染源變成生產原料?趙從亮打起了算盤,他與環(huán)保公司專家合作,開發(fā)了集裝箱噴漆有機廢氣處理裝置,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《回收溶劑的調配配方及使用方法》。 新華昌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生產副經理
趙從亮:怎么做,如何適應集裝箱,如何適應生產線,這是課題。做好之后,產生了大量的廢液,怎么去處理,怎么去循環(huán)使用。揮發(fā)度、溶解度參數,要從這些方面著手,一步步把數據找出來。 據統(tǒng)計,回收溶劑年使用量超700噸,如果將所回收溶劑全部用于涂裝生產,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為公司增效500多萬元。廢氣末端治理很成功,但源頭治理也很重要。2016年,趙從亮開始琢磨水性漆涂裝線,用半年多時間確定了方案,比行業(yè)要求還超前半年,生產線真正從源頭解決了揮發(fā)性有機物排放問題,也成為當時全國最先進的綠色生產線。 去年6月,趙從亮又將目光聚焦生產自動化,用3個月時間設計了11套方案,最后審定,把原生產基地全部夷為平地改成集裝箱堆場,新辟的137畝海關堆場用作自動化生產基地。那時起,趙從亮和團隊成員每天駐扎工地,盯住設計中的每個細節(jié),解決工程施工中的每個難題。 新華昌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
設備部設備管理員
陳焓笑:進行油漆線排布的時候,我們一直拿不定主要的方案,一天深夜的時候,他突然想到一個可行性還可以的方案,我們一起鉆研了這個方案,其中也有很多問題,趙總也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,大概半個月左右,終于把這個方案定下來了。 今年3月底,全新的自動化集裝箱生產線正式試生產,52臺焊接機器人“上崗”,預處理冷作加工和涂裝工段全部采用自動化生產,車間更加環(huán)保,作業(yè)工人也由原來的700多人減至500多人。從自動化邁向智能化,新華昌在不斷進步,趙從亮離“無人車間”的目標也越來越近。 新華昌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生產副經理
趙從亮:實現無人車間是最大的夢想,我們也要向這個方向去發(fā)展,現階段主要是如何實現智能化、自動化質量管控、所有材料的進出、材料的成本控制,都實現自動化。 【編后】 心有多大,舞臺就有多大。這些年,由趙從亮創(chuàng)新設計并總結的30多項創(chuàng)新成果都付諸應用。從點上治理到源頭治理,他的腳步從未停歇,從一名普通青年工人逐漸成長為新時期知識型產業(yè)工人的代表,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勵著更多工人參與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,努力奮斗不斷進取,讓一個個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