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分田到戶 改革春風吹進千家萬戶"/> 《風云激揚四十年·輝煌》農民黃亞惠眼中的“四十年”

91精品91久久久中77777,人人干人人摸,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9,亚洲色一区

熱門關鍵詞:電視主播互動

武進新聞


《風云激揚四十年·輝煌》農民黃亞惠眼中的“四十年”

時間:2018-12-18 20:12:48  來源:武進新聞  作者:陽湖網

 

改革是實干家的平臺,是奮斗者的舞臺。40年間,武進人憑著“事事當爭第一流”的陽湖精神,抒寫了武進經濟社會跨越發(fā)展的光輝篇章。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,城鎮(zhèn)化不斷推進,讓農民有了更多生存選擇。在前黃,武進的糧倉,有一戶農戶在廣袤的農田堅守了一輩子,他們的蛻變也成為武進農業(yè)人在40年改革發(fā)展中最典型的代表。下面來看系列報道《風云激揚40年·輝煌》。
(一)分田到戶 改革春風吹進千家萬戶
【同期聲】前黃鎮(zhèn)紅星村 村民 黃亞惠:這個稻粒粒飽滿的,長得很厚實,產量就豐收了。
晚秋時節(jié),48歲的黃亞惠走在她家最后一片等待收割的稻田里,看著金黃燦燦的稻穗沉甸甸地彎下了腰,她的臉上掛滿了笑容。種了一輩子的田,黃亞惠對這片土地傾注了太多的感情,她告訴記者,對土地最初的感情是改革開放之初,“分田到戶”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迅速在農村推廣,她的父母分到了9畝田,辛勤耕耘當年就獲得了大豐收。
【同期聲】前黃鎮(zhèn)紅星村 村民 黃亞惠:交了三常交,公益金,公積金,統(tǒng)籌金,還賺了不少錢。
初次承包土地,讓年幼的黃亞惠感受到了土地豐收給家庭帶來的喜悅。1993年,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小規(guī)模種田收益遠遠抵不上在工廠上班掙的工資。不少農民丟下鋤頭,走進工廠。農村出現(xiàn)了很多拋荒田,當時,已經結婚成家的黃亞惠和丈夫商量,把附近80多畝的拋荒田以30年不變的合同形式承包下來,開始了大規(guī)模種田。
【同期聲】黃亞惠的丈夫 李臣:當初我們就想,如果我們承包一百畝地,一畝地掙一百塊錢,就可以掙到一萬塊錢。當初就是這個想法,就把我們周邊四個村民小組的地承包下來,種水稻小麥的。
【同期聲】前黃鎮(zhèn)紅星村村民 黃亞惠:現(xiàn)在都是成片成片的良田,以前都是草,需要我們去開墾,到中午的時候不能灑藥水,只能早上和我先生兩個人背著迷霧機,肩上背的都是血印。我?guī)退?,蟲子蚊子很多。等我們?yōu)⒑没厝?,人家都吃完晚飯樓上去了,我們兩個人再燒晚飯吃。
沒有機械化,黃亞惠夫婦就靠著雙手,把當年水稻畝產種到了550公斤,完成三上交任務外,糧食還超額完成了2萬多公斤。
(二)從機械化到合作社 爭做農民“領頭雁”
荒地變良田,豐產又豐收,這極大鼓舞了像黃亞惠這樣的農田承包大戶。然而,2003年的一場非典,又讓滿懷希望的黃亞惠遇到了頭疼的問題,約好的外地務工人員不能如約而至,眼看著就要插秧了,黃亞惠只能訂購一臺插秧機,這突然的變故也讓她走上了機械化農耕之路。
在黃亞惠家的一個倉庫角落,記者見到了這臺手扶式插秧機?,F(xiàn)在看來,這臺插秧機顯然已經落伍,可曾經卻是風光無限。
【同期聲】前黃鎮(zhèn)紅星村 村民 黃亞惠:拉開了就是可以行走了,是步行式的,這個板上放的都是秧苗。就是這樣推著到田里去的,還要撥檔,有插秧,中立,還有倒退。
作為武進第一個開插秧機的女性,黃亞惠至今還記得當時的風光,風光背后,插秧機更是給她帶來了效率的大提升,原本人工插秧一天只能插8分地,而這臺半自動插秧機卻可以插好幾畝,近十倍的增長速度讓周圍農戶羨慕不已。
2006年左右,這種手扶式插秧機開始普及,農戶從手動農耕中解放出來。而這個時候,全國徹底取消了農業(yè)稅和農業(yè)特產稅,對種糧的農民進行補貼,對主糧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,農業(yè)生產持續(xù)穩(wěn)步增長。黃亞惠家承擔了農業(yè)部優(yōu)質水稻區(qū)域生產服務中心建設項目,成立了全區(qū)首家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。
【同期聲】黃亞惠的丈夫 李臣:我們成立合作社有幾點好處,第一,我們農資采購可以享受批發(fā)價,第二,我們有活放在一起干,提高作業(yè)收入,還有稻子和麥(收購價)也比一般老百姓提高兩到三塊錢一百斤。
因為主體是農民,合作社帶動了周邊500多個農戶,以市場為導向,以科技為依托,以服務為根本,合作共贏發(fā)展新型農業(yè)。
【同期聲】黃亞惠的丈夫 李臣:每到節(jié)氣,我們就請農科所的人來指導怎么用藥,怎么施肥,后來逐步到現(xiàn)在,我們基本上也知道怎么用藥,怎么施肥了。
2007年后,武進農業(yè)迎來全面機械化時代,從前的鐮刀飛揚、鐵鏟飛舞,如今已是收割機、農用汽車、烘干機聯(lián)合作業(yè),農民真正從體力勞作中解放出來,畝產也較以往翻了一番。
(三)傳統(tǒng)觀念大轉變 農民玩轉“新型農業(yè)” 
傳統(tǒng)農業(yè)雖然走上了機械化之路,但是單一的水稻小麥種植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需求。面對客戶日益提升的主糧需求,黃亞惠一家又開始了新的思考,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的出路在哪里?怎么變才能適應市場需求?繼續(xù)來看報道。
十八大以來,農業(yè)進入了一個新的發(fā)展階段,黃亞惠家成立了家庭農場,擁有蔬菜、葡萄鋼架大棚30多畝,水稻、小麥600多畝,丈夫李臣成為家庭農場的負責人。在一次外出考察學習中,李臣接觸到了“稻鴨共育”的種植模式,回來后便圈了38畝地,每畝地投放10-15只高郵麻鴨,嘗試起來。這種“稻鴨共育”的生態(tài)種養(yǎng)技術,可以利用雛鴨旺盛的雜食性,將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當作飼料全部吃掉,而鴨子們在美美地飽餐一頓后,則會將糞便排入稻田,成為優(yōu)質肥料。這樣既能降低生產成本,又能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,生產出無公害、無農藥殘留的安全優(yōu)質大米。
【同期聲】黃亞惠的丈夫 李臣:這個鴨子養(yǎng)下去以后,從小秧苗到現(xiàn)在為止,我還沒有打農藥,另外我看后期蟲口不多的話,不想打農藥,關鍵就是提高米的產量、質量。
“稻+”綜合種養(yǎng)模式如今已在武進開始推廣。不過,這種一田多用的模式不僅體現(xiàn)在稻鴨共育上。前幾年,黃亞惠還承包了50多畝地用來種植葡萄,而這片葡萄田則被她用來作為一田多用的試驗區(qū)。
【同期聲】前黃鎮(zhèn)紅星村 村民 黃亞惠:我們五月份的時候開始育秧苗,到七月份的時候就開始采摘葡萄,到11月份的時候,葡萄摘完了,我們就種小青菜,菠菜,大蒜,一田多用.一方面是節(jié)約土地,另一方面提高收入,
(記者:跟種葡萄比收入怎么樣?)翻了幾倍了。
在武進農民的觀念中,如今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做活做優(yōu)現(xiàn)代農業(yè)。為了保證食品的優(yōu)質、新鮮,黃亞惠的家庭農場建了保鮮冷庫,用來保存稻谷、蔬菜、果品。同時又注冊了“綠沁”牌無公害果品,“前黃”牌有機稻米,樹立優(yōu)質產品形象,通過“益農信息社”電商,在互聯(lián)網上流通銷售,農產品遠銷北京、上海等地。
四十年彈指一揮間,四十年物換星移,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;四十年,農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,實現(xiàn)了由貧窮到溫飽,再到小康跨越的轉變;四十年來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,我們用勤勞的汗水,收獲了豐碩的成果;四十年來我們把賴以生存的土地耕耘,播種希望的種子,澆灌施肥,期待豐收。
【編后】
在黃亞惠身上,我們看到了國家對農民、對農業(yè)的扶持,而她的家庭變遷,也正是武進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縮影。當我們回眸過去,紀念改寫國家命運的每一個建設者時,也應清醒地看到:未來依然需要我們一如既往地參與其中,建設和改寫自己的命運,舉眾人之力書寫新的改革發(fā)展篇章。

武進新聞

更多>>

武進新聞20221011

武進新聞20221010

武進新聞20221009

武進新聞20221008

武進新聞20221007

武進新聞20221006

武進新聞20221005

武進新聞20221004

武進新聞20221003

武進新聞20221002

武進新聞20221001

武進新聞20220930

視頻推薦

更多>>

視力篩查進校園 保護孩子“睛”彩

喜迎黨的二十大 居民享受“家門口

油價調整迎年內首次“擱淺”

區(qū)領導調研西太湖細胞治療前沿技術

湟里鎮(zhèn):盡展能拼會贏、樂于奉獻的“

小偷拒捕逃跑 警民合力抓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