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歷七月初七,又稱七夕節(jié)、乞巧節(jié),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少不了傳說也少不了應節(jié)的食品,在我們常州,七夕應節(jié)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。 作為應節(jié)的食品,算起來也就只賣兩三個星期,但對于一些老字號來說,卻是絲毫不能怠慢的一樁大事。巧果的制作方法和大麻糕、月餅相似,說難也不難,但若想做出一層層的油酥,則要靠多年經驗練就的手上功夫。 銀絲面館區(qū)域經理
許秀蘭:傳統(tǒng)手工,從做油酥做油皮到制作餡心,然后再進行純手工的推出來。通過烘箱烘干以后,要沒有水分,然后不容易變質,在市場上面年紀大的人可能會比較喜歡這一類的。 巧果的餡也是最老法的兩種,一種是椒鹽、一種是豆沙,吃在嘴里細細膩膩的。3元一個的價格多年沒變。制作巧果,是對傳統(tǒng)年復一年的堅守,也是對世間美好愛情的期許與祝福。 銀絲面館區(qū)域經理
許秀蘭:我到過南京、蘇州、無錫等等這些地方,好像這個習俗我們常州比較明顯。傳統(tǒng)的東西我們肯定要堅持做下去,傳統(tǒng)的手法應該是堅持不變的。 小時候,就喜歡這種甜甜酥酥的點心,長輩常說:“吃了巧果,小孩子念書會聰明伶俐。”長大懂事了,才知道七月七是傳說中的七夕情人節(jié),原來這枚小小巧巧的點心,是與愛情有關的“果子”。 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
余忠良:都希望自己聰明伶俐,把家庭弄得挺好,和諧社會就需要巧的媳婦當家。在月光下穿針,叫巧針,小孩看天上的云彩,叫看巧云,所以吃果子的時候就用了“巧”的意思就巧果。 “巧”在常州話里有聰明、靈巧之意。余會長說,不光如此,人們還將“巧”的祝愿灑滿了整個農歷七月。 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
余忠良:7月是巧月,特別是過去農村,好多名字巧云、巧秀、巧梅、巧鳳,都是7月份生的,因為名字當中有一個巧字,一般都是在農歷七月份生的。 早在宋朝時,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。這一習俗延續(xù)至今,體現(xiàn)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,也給我國的民間節(jié)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。 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
余忠良:其它地方的巧果是油炸的,常州的巧果是烘箱烤出來的。上面一定要加幾個紅點,像春節(jié)時候做的糕團上一樣點紅,象征著愛情的紅紅火火,有三點的,有兩點的,也有一點的,這個看做的人的隨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