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友根:一片丹心向陽開 |
時間:2020-07-25 20:28:40 來源:生活連線 作者:陽湖網(wǎng) |
|
在雪堰鎮(zhèn)漕橋社區(qū),有位居民叫華友根,今年70歲,是名退伍軍人,早在部隊服役的時候就開始了“學雷鋒獻愛心”之路,至今堅持50年。在鄉(xiāng)親們眼里,他一直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活“雷鋒”。今天,我們要一起祝賀他,就在前不久,他被評為“江蘇好人”。來看報道。 華友根:我們都看到了,我們都向你點贊。他們說你已經(jīng)評上了江蘇好人。 2020年6月份江蘇好人榜,70歲的華友根榜上有名。華友根,是一名退伍軍人,雪堰鎮(zhèn)漕橋社區(qū)居民。1969年參軍的華友根,早在部隊服役的時候就開始了學雷鋒獻愛心之路,至今堅持已近50年?,F(xiàn)如今的他,體力已經(jīng)沒有當年好了,但仍堅持幫助身邊的街坊鄰居。最近,華友根又收拾起了門前的幾畝地,種起了各種蔬菜,送給社區(qū)里的老人。 華友根:年紀大了,他的腳走不動了,90歲。他的子女都在其他地方,就老兩口在家。我就天天種的菜自己不吃。種了一畝長豇豆。我就每天拿點長豇豆、空菜給他們。 用廢棄的舊木板、泡沫板等搭成的簡陋棚屋,這就是華友根的家。他對自己很摳門,可對他人卻很慷慨,每月1000多元的養(yǎng)老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幫助失學兒童和病弱鄉(xiāng)鄰上,在有些人眼中,華友根有點“傻”,寧愿自己日子過得緊巴巴,卻拼命向外捐錢。 雪堰漕橋居民
徐天文:有一小部分人說他傻,我認為他并不傻。因為他的思想已經(jīng)超越了常人的境界。他溫暖著別人,想著別人,而對自己的生活很節(jié)儉。 2008年,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,當時,華友根手頭沒有錢,就跑去打工,每天賺30塊錢,10天后就把賺來的300塊錢全部捐給了地震災區(qū)。2014年,華友根從廣播里聽到了云南地震的消息,有些孩子因為父母去世或家庭貧困無法繼續(xù)讀書。他第二天就跑到郵局,把手頭的余錢都拿了出來,給災區(qū)的孩子捐了900元。從那時開始,這11名云南貧困山區(qū)的孩子成了他的牽掛。 現(xiàn)場:連線記者
秦金寧:感謝您對我的幫助和支持,祝身體健康,萬事如意,這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(gǒu)街彝族苗族鄉(xiāng)中心完小的孩子們寄來的明信片。山區(qū)孩子們用鉛筆、圓珠筆寫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跡,是他最大的欣慰。老華把這些明信片一直裝裱在玻璃框里,放在了家中最顯眼的位置。4年來,華友根一共給云南山區(qū)和震區(qū)的孩子捐助2.8萬元,這一張張明信片,一張張匯款收據(jù),一份份愛心證明,記錄了他的愛心之路。 很少有人知道,這個每次捐款時出手大方的老人,一直蝸居在雪堰鎮(zhèn)漕橋村邊的這個棚屋里,用廢舊的廣告牌、木板、鐵皮、泡沫板搭起來的屋子就是他居住5年多的家。舊屋拆遷之后,華友根自己四處搜羅板材和磚塊,搭起了爐灶和煙囪,拼拼湊湊搭成簡易棚屋。有時棚屋漏風,就用塑料膜修補,屋里只有簡單的床、桌和柜子。水泥地上鋪著一層涼席,塑料臉盆修修補補還在用。平時吃的大米是別人送的,吃的菜是自己種的,門口放著撿拾回來的柴火。為了省錢,他多年不買新衣服,頭發(fā)都是自己學著剃,晚上舍不得開燈,一年只用了11塊錢電費。 漕橋社區(qū)副主任張琴婭:我們社區(qū)也很關(guān)心他,幫他找了一個房子,他總是不愿意去住,說是不愿意麻煩別人。 華友根:有些人說,你不要干了這么大年紀。你的頭發(fā)都自己用剪刀剪的。你撿點柴火回來燒點水洗澡,也就是在門口洗洗的。就拿一個盆子,天天在外面洗洗。 雖然對自己的居住條件要求很低,華友根對別人卻很大方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10多年前,有一位四川務工人員來漕橋,因為工作難找,一時也找不到住處。華友根得知后,馬上自己掏錢給他租房子,還把自家的煤氣灶拿出來給他用。義務巡河、幫生病的鄰居種田、照顧身邊的孤老病患、傾盡所能資助困難家庭……華友根的義行義舉也感染了不少鄉(xiāng)鄰。 雪堰漕橋村民梁玉琴:那座橋要是沒有他來掃就臟的很。掃垃圾的人都不高興掃橋,都是他來掃。河旁邊的垃圾撿和掃都是他。好的不得了。 2014年這一年,華友根在常州市紅十字會交上了自己的遺體捐獻登記表。從此,他又多了一個身份--遺體捐獻志愿者。雖然在鄉(xiāng)間,入土為安的觀念還是主流,但有的鄉(xiāng)鄰聽說老華要捐遺體,也受到了感染。有老人也有捐獻的意愿,但不知道手續(xù)怎么辦。華友根聽說后,就坐了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到常州市紅十字會,取了一些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,向鄰里科普遺體捐獻知識,幫有意向的老人跑腿實現(xiàn)心愿。2018年底,劉阿坤和馮美大夫妻倆交上了遺體捐獻登記表。如今,華友根已經(jīng)動員了8位鄉(xiāng)鄰登記捐獻遺體,是常州動員登記捐獻遺體最多的志愿者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常州“遺體勸捐第一人”。 雪堰漕橋居民
俞柏年:在這之前也是認識了華師傅。他是我們漕橋地區(qū)第一個吃螃蟹的人,他的思想和境界要比我們先進的多,也是很偉大的。 華友根:我們要牢記使命,不忘初心。對不對,我總歸是有決心要堅持到最后。今后繼續(xù)樣樣都要做,做到我做不動,走不動。 這么多感動的事例,成為了華友根每天的日常。住在這樣一間棚屋內(nèi),連線記者都擔心下雨天家里會不會進水,老華倒是說了,請您放心,這么些年來,別人家漏雨的,自己家還從來沒漏過雨??磥碚媸呛萌擞泻脠?,連老天都庇護。在這,我們也為華友根的精神點贊,同時也希望他老人家能夠保重身體,做了一輩子的好事,接下來應該多多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。
|
|
|
|